close

ap_F23_20110225055407516.jpg  
(日本京都平安神社前的鴨川)

日本震後,到目前為止,最令人擔憂的核幅射事件已不再進一步惡化,但對於地震、海嘯與核幅射所造成的心理恐慌卻悄悄在全球漫延開來,這種心理上的衝擊與影響,遠遠超過了實質上的損失與傷害。

尤其在災難現場的日本人,雖然其理性、自制的表現贏得了世人的尊敬,但畢竟人類大腦除了理性的新皮質層外、還有更原始與強烈的爬虫類腦,
後者是人在地球上求生存的「恐懼中心」,也就是當人遇到危險時,恐懼的情緒會引發身體的警戒狀態,讓人能警醒有力地專注於當下,採取迅速有效的行動以確保生存,但也是這個部份會造成人在危機過後,仍無法從緊繃的警戒警戒狀態放鬆下來,而形成有許多身心症狀的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
如情緒上的焦慮、緊張、煩躁、沮喪,嚴重的會變成恐慌、憂鬱、絕望等,身體上則會有失眠、食欲不振或暴食筋骨酸痛、疲倦、腸胃不適、心悸、胸悶、換氣不足等症狀,這些症狀非理性的部份所能壓制、因為是由非意志所能掌控的爬虫類腦所決定,因此必需從身體、思想、情緒與心靈來做整體的重建。



情緒的英文 (EMOTION)來自拉丁文,原義為觸動 (to move),在遭受威脅或騷擾時,使我們觸動恐懼、憤怒或悲哀,而這些情緒連繫著神經及內分泌系統複雜的連鎖反應,但如果這些感受不能表達、發洩或處理,生理上的指令即被阻礙,長期壓抑的結果就是身心失衡。
負面情感包括悲傷、恐懼、憂慮、憤怒,在嬰兒早期有求生的價值,它們是心理和生理上的警報器,如遇到危險、營養不足、饑餓、缺乏照顧時,就會表現出來。

情緒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,每種情緒都有它的功能,是我們與環境接觸時重要的參考訊號,我們必須接納它、傾聽它,才能適當地處理、紓解並放下它。若我們一味壓抑與否認負面情緒的存在,將使它在潛意識中成為一股更難以控制的破壞性力量。

災變過後,台灣以最大的愛心募集了約40億日圓,幫助日本的重建,在情況漸漸穩定下來後,壓力後創傷症候群將會逐漸出現,我們必須注意到心靈的重建。
在嬰幼兒期,孩子透過與母親或其它照顧者間的身體接觸、眼神的交會、充滿情感的聲音與語調、逗弄與遊戲,感覺彼此間的愛與親密,這會帶來身心的放鬆、安全與愉悅,這些經驗將銘刻在孩子的神經系統內,成為孩子日後安全感、自我信賴的力量來源。而這樣的情感補給,不僅在嬰幼兒期有需要,在我們一生中,都仍是我們生存與成長不可或缺的食糧,在我們遭受創傷時,更是最有效的良藥。

愛的抱抱、愛的陪伴、安撫、慰問、溫柔的接納與傾聽就是最好的心靈之藥。

ap_F23_20110324023334146.jpg  
(日本箱根蘆之湖上的海盜船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錢婆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